《回家》為中國「同性戀親友會」所拍攝的公益短片,片長僅有六分多鐘。
《回家》劇情講述一名男同志方超於過年期間總是被父母吆喝詢問何時帶女友回家。他總是悶聲不回應打哈哈,就這麼,從大學逃到了畢業,從畢業逃到了工作,始終沒有向父母出櫃。直到交往了一位男友,方超終於鼓起勇氣向家人坦承。但電話另一頭卻是無情謾罵,責備對其失望,要他永遠不要回來。此後,過年不再團圓。每當想起彼此,雙方總是以淚洗面,直到爸爸那天上網找到了「同性戀親友會」的微博,參加了聚會,認識其他櫃父母。終於家長倆,放下了成見,在過年春節時,給兒子打了通電話:「回家吧!」
明顯地,《回家》除了超置入性,劇情矯情更是到我打字都感覺很矮噁,但它確實點到同志過年面對的窘境。雖然台灣不像中國大到靠杯,回家搭個高鐵還普悠瑪咻咻就到,但大過年,免不了還是得與家人長時間相處。
這時,詢問近況就成為那壺不開提那壺的必問題:「有沒有女朋友呀?有沒有交往對象呀?何時結婚呢?再不結婚會生不出來喔!」即便很想回家人親戚踏馬的關你屁事,但沒有出櫃的多數同志們此時通常是面露尷尬白齒笑,閃躲問題,瞎掰幾個善意謊言敷衍搪塞心中默念閻羅王下地獄不要拔我舌頭拜託拜託。就如同《回家》中,方超於年夜飯時,始終沒願意回應關於女朋友的問題。
由於華人文化被千年來的「家」與「婚」建構搭築著;異性戀霸權下人們又總是設想人人都是異性戀為出發點看待它人性向。如此脈絡下,不結婚、無法結婚、同志身分成為難以開口的議題。
雖然沒有過年情節,但我們從李安的《喜宴》其實也能看見華人家庭倫理與同志身分的拉拔。
《喜宴》中,主角偉同與賽門是對定居在美國的男同志伴侶,由於父母不斷逼婚。為了解決,他倆打算安排偉同與葳葳假結婚敷衍雙親,同時也幫助葳葳取得綠卡。沒想到,偉同爹娘得知後龍心大悅專程飛來美國,他們只好真的公證結婚。結婚完以為就此海闊天空,但爹爹沒看到大請客結婚宴,心理就是小不爽。大夥只好繼續演下去,舉行一場盛大婚禮。結果,演得太起勁,洞房夜,酒喝多了,葳葳因此懷孕。亂糟糟,事情越來越難以收拾。最後,父母得知真相,在不點破情況下,默默接受三人的關係。
假若你看過電影,有句對白絕對難以忘懷,那便是李安本人在婚宴上說了:「你正見識到五千年性 壓 抑的結果」。這句話正說明華人社會性階層模式—男和女結婚,結婚成家,成家後生子,繁衍國族,成為了一種正典。面對如此華人傳統家庭正典,近四十多年來透過「性革命」、「同志運動」才抬頭的同志文化,與其產生了衝突。
即便,父母真的能夠接受兒女性傾向,還可能將面對外界的眼光。《愛,不難》劇中的母子爭執就曾講到「我知道就夠了!你為什麼要弄到全世界都知道啊!你知不知道左鄰右舍日日夜夜都在閒言閒語!你知不知道我多難受呀!」就此,將可以發現,出櫃、相愛絕對不只是關係內的議題,即便己身能夠勇敢昂首挺身、或是擁抱汙名對抗正典,但整個大社會依舊沒有為你而改變。像是《喜宴》的婚宴,結婚不是辦給兩人的,是辦給大家看的。出櫃的議題,也不單只存在小小家庭。
傳統思維雖然與時俱變著,但某部分的群體依舊抵制著,想想,連個《格雷的五十道陰影》男歡女愛雙方合意的性,台灣宗教團體愛護家庭大聯盟都能反對。唉唉,何時整個大時代能夠全體接受所有的性別情慾可能呢?
回歸同志過年議題,想想,回家吃個飯會遭遇到怎樣問題呢?出櫃;有伴無法帶回去;不能穿著不符合社會規範性別氣質的服裝、髮型要乖乖、男生不能太娘、女生不能太MAN、跨性別要裝成原生性別,外表衣著氣質樣樣必須到位;親友不斷逼婚、詢問感情…等等。
即便你已經出櫃還是可能會遇到:父母不斷詢問你會不會哪天喜歡上異性?不生小孩,你老了會有人照顧嗎?
唉,同志過年真的好煩! 係嗯係呀~
那些同志們
喀飛曾於《文化研究》第十三期寫到:
「在1996年2月17日,台灣中部的台中市發生一起嚴重的火災,有17位客人在清晨的睡夢中,被燃燒的烈火奪走他們的生命。這家叫夏威夷的三溫暖,是男同志的三溫暖。當年每一家報紙描述這場火災時,都會提及許多喪命者的家人充滿了疑惑,不能理解他們的兒子、兄弟、親人為何會出現在這裡。火災發生在農曆年的除夕清晨,除夕是台灣習俗要回家與家人團圓吃年夜飯的重要節日,許多死者都是在外地工作,利用返鄉過節、踏進家門的前一夜來到自己家鄉的這個三溫暖過夜,打算白天起床後,再回到家裡過年。
當年看著媒體的報導,我有深刻的、說不出口的哀傷,這些死去的同志,到了生命最後一刻,依然是在衣櫃裡頭。報紙刊出了他們正式的姓名,那個父母親、家庭給的名字裡,是無法讀出他們的同志身分,不止家人不懂他們的死是怎麼回事,恐怕連他們最親近的同志朋友,都因為只知道他們的暱稱、小名,而無法從媒體報導中得知,這場火災失去生命的人可能是他們的好朋友。」
許多沒有出櫃的同志擁有著家人所不知的另一面身分,他們前去三溫暖可能是住宿、休息、尋歡,但都無法說出。甚至,有些自我認同做自己的出櫃同志朋友,因為性傾向關係,不被原生家庭所接受,大過年時,便無家可團圓只能隻身一人待在外地。
漢士三溫暖的阿嬤就曾知悉這樣的情況,發現有的熟客、朋友沒有「家」可以過年,於是在年節期間就會準備盛宴圍爐,讓這些同志朋友們,有個棲身之所能夠享用年夜飯。
漢士的阿嬤 (圖來自《壹週刊》)
眾人一起吃飯圍爐
這是否也是種「家」的不同樣態呢?
同志要過年,大家都希望開開心心過好年。究竟何時,這些惱人的傳統價值才能夠與同志文化揉雜共存呢?波波不知道,但希望,每個人,都有個好年過。
祝大家 新年快樂!!
《回家》完整影片:
參考文獻:
喀飛,〈老年同志的三重污名:老年、同志、性〉,《文化研究》第十三期(2011年秋季)頁308
2014年度十大LGBT電影,